腦麻兒的職能治療早期介入
根據兒科醫學研究指出,新生兒體重低於1,500公克,罹患腦麻的風險提高20倍,出生缺氧者更提高為250倍。
- 頭向後仰時全身伸直
- 不對稱張力頸部反射( ATNR )持續存在
- 手部緊握少自主打開
- 肩頸僵硬呈現單一模式的動作,無法順暢的彎曲手肘或手腕
- 兩側的動作表現出不協調的樣子
- 幫寶寶換尿布時,容易出現雙腳夾緊,不易打開
腦麻兒除了動作障礙外,也易合併有吞嚥、口語、聽覺、視覺、癲癇…等問題,早期完整的復健團隊照護應包含醫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專業
👉職能治療早期介入著重以下四點:
1. 促進身體中線概念及主動抓取:
職能治療師使用神經發展手法(NDT)來促進動作發展,包含頭頸、軀幹、骨盆及上肢和下肢的控制,除了重視原始動作的整合及正常動作的誘發外,我們也關心孩子的主動性,像是如何在適當的擺位下誘發出伸手前取的動作,如何藉由玩具誘發眼球追視及雙手跨中線抓取能力。
2. 促進對情境的覺察以及玩性:
寶寶在4個月大後就應該出現探索及主動抓取的本能,但腦麻兒因為肢體控制的受限及張力的影響而無法順暢的做出一些動作,久而久之在這樣的動作模式發展下,寶寶探索的慾望就會降低,最後變成只喜歡被逗弄,被動地獲得快樂而已,所以職能治療的早期介入是需要的,在適當的時機去促進主動操弄、玩的興趣,這一點對於腦麻兒未來的學習及遊戲發展非常重要喔!
3. 給予多元感覺輸入:
腦麻兒因為無法順暢的使用肢體在周遭獲得充足的感覺,這時候容易伴有觸覺敏感、重力不安全感等現象,所以在早期介入時,我們可以用一些感覺輸入的手法,適時的讓寶寶放鬆,進而讓肢體的控制更為順暢。
4. 根據動作發展階段給予適當的副木及擺位:
👇其他介入:
根據目前治療趨勢,腦麻兒做以下的治療也能獲得幫助
1. 輔以達(VOJTA)
3. 水療
4. 馬術治療
5. 中醫針灸
6. 醫藥處置(包含服用肌肉鬆弛劑、注射肉毒桿菌、骨科矯正手術….等)
👉疾病預後:
根據腦性麻痺兒童粗大動作功能分類系統(GMFCS)的預後指出,腦麻兒在2歲前若能獨立坐穩,以後獨立行走或使用輔具行走的機率較高。
因此在0~3歲時期的早期介入非常重要。
3歲後才訓練的話,除了需要矯正其固定的協同動作模式外,大腦的可塑性開始緩升,到了6歲時出現平緩期,一直到12歲左右,動作發展潛能就差不多持平。
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有治療師的陪伴與支持,相信可以給爸媽一個安穩的力量,支持著孩子一同向前邁進
撰文: 郭虹吟職能治療師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