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一讀就懂! 嬰幼兒的原始反射

圖片
  剛出生的嬰兒,動作不太多,頭部及身體四肢都軟軟的,但在特定姿勢的刺激下會產生一個特定的動作,譬如將新生兒的掌內稍微輕壓,寶寶就會握起你的手;當寶寶頭部向右轉時,右手便會伸直、左手會曲起;寶寶受到驚嚇或突然失去平衡時,雙手就會伸張 .... 等,這些非自主性產生的動作,我們都稱為原始反射行為。 隨著嬰兒的大腦神經的發展,原始反射行為將會變得自然一些,也會隨著時程而消失,逐漸被自主的動作所取代,這也代表著寶寶的大腦越來越成熟 在寶寶出生 4 個月後,自主性的動作將會越來越順暢,像是隨意地轉頭時,手臂能自主地曲著或伸直;手指可隨意地打開和握起來;趴著時頭抬高,手肘可彎曲的出力撐著 .... 等等。 具備對嬰兒反射的靈敏度,將可以注意反射整合的好不好,而整合的好與否,將意味著寶寶的神經成熟度是否往一個好的方向持續發展 。 在臨床實務中,接觸到中度以上的腦性麻痺幼兒,便容易觀察到 ATNR 的出現 ( 當寶寶頭部向右轉時,右手會伸直、左手會曲起,而一般寶寶在 4 個月左右便能將此反射整合消失 ) ,用手牽拉著手肘、膝蓋及腳踝等部位,也能發現有不正常張力的出現,這些都是大腦異常的初兆。 然而大腦異常的徵兆也有明不明顯之分,即使懷疑是輕度腦部損傷的幼兒,伴隨著反射整合不良的狀況,在仔細做了大腦的檢查後,也有可能找不出任何大腦損傷的證據,而這些細微腦傷的幼兒,反而是在臨床上容易被忽略的一個族群。 👉 介紹嬰幼兒較常見的原始反射行為 : 1. 尋乳反射( Rooting Reflex ) 以手指去碰觸新生兒的臉龐或是嘴角時,他們會自動地將嘴巴湊向手指,這樣的觸覺行為,是一種大腦的神經反應,像是把新生兒抱在懷中,他們閉著眼睛也能輕易的找到媽媽的乳頭,此反射動作出現在寶寶出生後至 3 個月左右消失 2.  抓握反射( Grasp Reflex ) ​ 嬰兒一遇到物體就會出現的「抓握」行為,這是依附照顧者的生存需求所產生的反射行為,進而開始有手指自主的抓握動作,這正是精細動作發展的開始。此反射動作出現在寶寶出生後至 4 個月左右消失 3. 不對稱張力頸部反射 (  ATNR )  即是當寶寶頭部向右轉時,右手會伸直、左手會彎曲;頭部向左轉時,左手會伸直、右手會彎曲,這些反射行為都是為了方便寶寶能夠較容易伸手去抓取物品,也是開始進行翻身的基礎,此

tummy time! 促進寶寶發展

圖片
  寶寶出生後,大腦的神經突觸會緊密連結而逐漸成熟中,此時正需要大量的睡眠。 大部分的新生兒寶寶(1個月前)都是以躺姿為主,有時候因為寶寶睡眠周期還不穩定,在睡睡醒醒的週期中,新手爸媽時常不知道要如何回應寶寶。 寶寶會在有生理需求時醒來,像是固定的時間裡要喝奶,一邊手舞足蹈,一邊急迫的哭喊著;也會在不舒服的時候放聲大哭,希望你幫他處理一下,相信這樣的新生兒照顧歷程,爸爸媽媽都體驗過什麼叫做江湖傳說的永遠睡不飽!! 近年來美國兒科醫學會(AAP)提出,趴著睡的寶寶容易引發嬰兒猝死症候群, 學者進一步的提倡   讓 寶寶躺著睡,趴著玩(back to sleep,tummy to play)的概念 什麼是tummy time呢?    簡單來說就是讓寶寶趴著玩遊戲的親子陪伴時間。 👉 這對寶寶有什麼好處呢? 其實進行tummy time可促進寶寶的頭頸部控制、腹部及背部的力量、肩膀及手肘的近端穩定度及眼球追視發展能力!   而最大的益處則是爸爸媽媽在旁與寶寶一起互動的同時,增加了親子連結,這對於寶寶未來的安定性、社會性互動能力及溝通意圖也會有所幫助。 👉 寶寶 什麼時候開始較適當呢? 1~2個月 : 一開始的時間只要3~5分鐘,一天做2~3次即可 ,此時爸媽可以在寶寶面前說說話及拿大張的黑白圖卡給他看 3~4個月 : 寶寶的頭部控制較穩了, 每次的時間可以逐漸拉長約20分鐘以上,希望一天趴著的總時間可以達到1個小時 ,此時爸媽可以拿顏色鮮豔的小積木或搖鈴來吸引寶寶注意,讓他練習眼睛追視、定位和往前抓取的動作 5~6個月 : 寶寶的頭部、肩部、頸部、背部已經較有力氣,趴著時也會嚐試用手腕去做支撐,以肚子貼地的方式做搖晃和移動, 這時候可以延長到一天1小時以上,端看寶寶的體力去決定一天要幾次 ,而爬行的預備期正要開始,爸媽可以將玩具放稍微遠一些,鼓勵他去探索及把玩玩具 最好的tummy time時機是寶寶午睡完、洗澡完及換完尿布後,若是寶寶剛喝完奶,拍完隔至少要1小時之後較為適合。 但最最重要的事情是 寶寶清醒趴著玩時,請爸媽一定要在身旁守護著! 撰文:郭虹吟職能治療師 延伸看衛教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5LtZ02g_E ------------------------------------------------

在親子教養中,爸爸其實很重要!!

圖片
在父親節的前夕,寫一篇親子教養的分享來鼓勵辛苦的爸爸們~~ 在醫院的復健課堂中,時常可以看到孩子媽媽的身影,總是忙碌地穿梭在診間、櫃台及治療室中。 有時候孩子上完了治療課,治療師想要跟媽媽聊一下時,此時媽媽終於可以好好地跟治療師說話,談談孩子在家及學校的狀況,但說著說著的同時,也常抱怨起孩子的爸爸.... 「老師,他爸爸下班後就一直在滑手機,沒有陪他玩啦」 「我在煮飯時,叫他顧一下小孩,他居然就直接開電視一起看!」 「他下班回來就說很累,只想要休息,但我也想休息阿」 「有時候我在想,當爸爸真好,只要賺錢就好.....」 身為爸爸的你,被說中幾個呀?    還是有滿腹的委屈呢? (拍拍) 我們都能明白,在現代的生活壓力下,養家真的很不容易,雙薪家庭有照護幼兒、爸媽角色分配上的困擾;單薪家庭有經濟壓力、媽媽單一教養角色過重的辛苦。 若孩子是發展遲緩的兒童,在學校、治療課、居家等不同情境的轉換下,爸媽的親職壓力肯定是常大的。 在長期的育兒角色裡, 爸爸與媽媽其實是一樣重要 根據眾多的研究指出,爸爸是引領的角色 在0~5歲的幼年期時 ,孩子逐漸需要離開媽媽的身旁,努力去探索世界,這時候爸爸就扮演了一個賦予安全感的角色,如果可以引導著孩子去探索,不怕犯錯,孩子將更有安全感及自信。 在6~12歲的學齡期 ,孩子在探索外在的同時,會逐漸從經驗的累積中去形成內在的自己,此時爸爸就扮演著教練的角色,協助孩子去判斷是非對錯,了解不同的規範,慢慢的孩子將塑造出獨有的個性來。 如果能讓爸爸意識到他對孩子發展上的重要,而不只是養家的支柱外,多一點教養角色的分擔,多一些對媽媽的感同身受,也許就能讓家庭關係變成互補的模式,成為彼此的神隊友呢! 在親子教養中   " 爸媽好,孩子才能更好" 當然,不論家長的性別,若孩子能在健康關愛的環境中成長,有著滿滿的安全感和創造力,相信未來一定能穩當的走出自己的路。我們一起用愛陪伴著孩子成長。 撰文:郭虹吟職能治療師

孩漾諮詢信箱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