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情緒教養」標籤的文章

2歲幼兒講不聽,情緒失控時該怎麼辦?

圖片
「不要」 「不要 」 「越講越故意」 「不順意就崩潰大哭」 2歲的孩子時常有著上述的情緒行為.... 順著他可以解決哭鬧,但這樣情況會反覆發生。 處罰他可能當下有效,但他真的學會控制情緒了嗎? 現代父母推崇愛的教育,但愛的教育並非是字義上"不打不罵"的教養孩子。 愛的教育和溺愛的教育僅相差一個字而已,如何適齡教養孩子是現代父母的課題之一。   2 歲的 孩子已脫離學步寶寶的階段, 孩子可聽指令,也能簡單表達了,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只是個服從的寶寶,此時便 邁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為什麼說是第一個叛逆期呢 ? 此時孩子的認知能力大躍進,語言的理解和表達開始越來越多,動作技能和體力上也越來越穩定。這個階段也正是展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願意離開爸媽,開始到處去探索的年紀。 因為大腦才正在急速成長, 很多時候孩子以為自己做得到,但其實能力還未達到穩定,如果遇到挫折或是限制了他,便容易展現原始情緒出來。 情緒來的時候又急又猛烈,放聲大哭、丟東西、甚至躺地、跺腳....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難搞的2歲,terrible two】這個階段的爸媽,確實是比較辛苦一些。   郭郭老師提醒家 有 3 歲前幼兒的 家長們 ,請特別重視 4 個關鍵的大腦成長要素,那便是 日常生活作息、營養、刺激及正向陪伴 。只要我們確實掌握住關鍵成長要素,便能幫助孩子的大腦學習以及情緒調節更加穩定。 延伸閱讀 0~6歲幼兒4大關鍵成長要素   ☝2~3歲幼兒正處於情緒萌發的階段,平時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 孩漾郭郭老師提供 7 要 3 不要 的一般性教養原則 : 7要 1. 當孩子 不順意時,請引導他說出來 此刻在旁協助描述孩子的情緒及需求 。 例如: 玩積木時,積木塔倒了,孩子正生氣踢著積木。 此時,爸爸過去坐在孩子旁邊,描述孩子的心情 : 「 積木倒了,你很生氣 。 」 「 要爸爸幫忙,再做一個嗎 ? 」 2. 適時 給予有限的選擇 在需要孩子合作時,給他可以選的方案 (2~3 歲, 2 選 1 即可 )。 例如:要睡覺了,孩子不想收玩具。 告訴孩子 : 「 小汽車和積木也要睡覺囉 。 」 「 你想要先收小汽車還是先收積木呢? 」 3.  情緒崩潰時,允許孩子哭泣,但不能丟東西或打人 在旁陪伴孩子,等待情緒降溫 。 例如 :告訴孩子

疫情期間,孩子的情緒波動變大怎麼辦?

圖片
  隨著疫情升溫,每天確診的數據不斷攀升,在家居隔或是自主請防疫假的孩子逐漸增加,突然的生活作息改變,孩子需要時間去適應,家長也必須不斷的調整自己來協助孩子適應情境上的轉變。每週在"要不要上課及安不安全"之間做抉擇,也讓爸媽們傷透腦筋,親子之間的摩擦及焦慮感確實提升不少。 在反反覆覆的停課與復課之間,有些高敏幼兒的情緒波動甚至變大了,時常出現故意及調皮的行為,我們可以怎麼協助他們呢 ?   孩漾團隊郭虹吟職能治療師建議從「 4 不 3 要」著手: 1.      生活作息不打亂 學齡前孩童最需要注重的是生活規律,就算學校停課了,也請幫他建立好生活作息表,內容可以參考幼兒園課表的安排,但不要排滿,只需要結構化即可。 家長在制定生活作息表時可跟孩子一同討論,時間上也可以彈性一些,如此一來便能提高孩子參與的動機。譬如:早上 8 點 -9 點:早餐時間; 9 點 -10 點:畫畫運筆課; 10 點 -11 點:體能遊戲課; 12 點 -2 點:吃飯及午睡時間; 2 點 -3 點:勞作積木課; 3 點 -4 點:戶外探索課。 家長利用生活作息表協助孩子在家時仍保持著生活規律性,好處是讓孩子知道一天當中什麼時間點該做些什麼事,便不會無聊只想看電視,而在一段時間後,孩子復課回歸學校作息時也較容易銜接上。 若學校有線上課程,請依學校的課程進行,並在其他空出來的時間做另外的安排,一併寫入生活作息表裡。 2.      看電視時間不增加 沒有線上課程的孩子通常在客廳玩遊戲,在空間裡面對大電視的時間久了,一定會想要開電視來看, 若孩子真的控制不來,我們可以運用生活作息表,譬如:中午 12 點 -2 點間是吃飯時間,告知孩子可以在吃完飯後看 20 分鐘的電視,時間一到就要關起來,準備上床睡午覺。 讓孩子遵守規定,並持之以恆下去,便不會在無形之中增加了看電視的時間。 有線上課程的孩子,一天下來盯著螢幕的時間變多了,中午也會慣性的要打開電視來看,這一點就需嚴格管控,提醒孩子一天下來眼睛會很累,白天的下課時間可以去喝水、上廁所、動一動,只有晚上休息時可以看電視 20 分鐘。 3.      體能活動不減少 學齡前孩童在家一段時間後,持續與外界的互動變少,環境中的感覺刺激太過單一,久而則會影響到孩子的注意力及情緒力的發展。建議依照生活作息表,讓孩子每天都有一段時間可以到

0~6歲幼兒4大關鍵成長要素

圖片
  在幾次的發展諮詢及居家指導經驗中,習慣關心孩子一天的生活作息以及平時家長都跟孩子玩些什麼?  而大部分家長則苦笑講述著孩子生活作息不太穩定以及沒時間與孩子一起玩遊戲。 較擔憂的爸媽則進一步的提出問題 : 「孩子的學習狀態時常起伏著,要如何幫助孩子更穩定呢?」 恩,這個問題面向很大! 但我的回答是 : 「先 從孩子的生活面著手吧! 」 學齡前的孩子特別受環境及所處的人、事、物的影響,而個別化的發展不僅是端看孩子自己本身的能力,在孩子每天所處的生活情境中,他如何被滋養成長,最後終將影響著他長成什麼模樣   如果孩子仍然不夠穩定,我們可以怎麼協助呢? 建議可以先從基本卻關鍵的成長因素來考量, 希望這篇文章能勉勵正在孩子的發展里程碑中努力的爸媽,以及正在關心孩子成長階段的家庭。 👉 0~6歲幼兒4大關鍵成長要素: 1. 規律的生活作息 2. 均衡的營養攝取 3.  足夠的活動刺激 4.  正向的親子教養 在醫學研究中得知四大關鍵成長因素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發展的更好,讓神經突觸能連結得更快速,而注意力、情緒力、學習力便能在良好的基礎建構下慢慢茁壯。                                       ----------------------------------- 1.  規律的生活作息 學齡前的孩子應在9點半前準備就寢,在10點前入睡。 1~2歲以下幼兒的作息安排: 有至少11~14個小時好的睡眠,包含小睡與午睡的時間。 3~5歲以下幼兒的作息安排: 有至少10~13個小時好的睡眠,包含小睡與午睡的時間。 根據美國小兒醫學會建議: 2歲前禁止使用3C電子產品,2歲~6歲,可分段1小時,ex:每次20分鐘至30分鐘,一天兩次。 提醒在準備就寢前不要使用3C電子產品,若引起腦波興奮則會影響睡眠的品質和長度。 2.  均衡的營養攝取 食物的選擇: 「天天五蔬果」,每天至少要吃三份蔬菜與二份水果,共五份的蔬菜水果。而一份大約是小孩自己拳頭大小的量。 足夠的飲水: 水可以幫助血液運送足夠氧氣到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能發揮作用,水分足夠也可以幫助身體細胞代謝運作。 一歲以上幼兒,以副食品為主後,一定要充足給予水分,攝取的水分(包含奶量)則建議 :       -10公斤幼兒每天攝取1000ml的水       -15公斤幼兒每天攝取1250ml的水  

孩子的天生氣質如何看?

圖片
在療育課的現場,家長總是能提出各種育兒上的疑問來考治療師,例如:「老師,為何哥哥小時候很好養、很好帶,但弟弟就是愛哭又難搞呀?」這.....跟星座有關嘛😆 其實每一位寶寶出生後都具有「天生氣質」,擁有不同的習性和特質,有些比較敏感、容易哭泣,有些則是生活作息不規律,像是白天睡得比晚上還久或喝奶的時間總是很難抓,讓父母心累不已。 國外學者 A.Thomas 和 S.Chess 經過長期研究,將孩子的種種特性歸類為九個向度,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寶寶的習性,若能掌握到孩子的特質便能找到適當的教養方法來減輕育兒上的壓力。   而氣質是什麼? 「天生氣質」意指一人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應對方式,孩子出生後,家長可從生活中觀察小孩的生活習慣、行為舉止。大約在 6 個月前後,就能看出孩子的氣質取向為何 👉 在生活中觀察 九大氣質向度: 活動量:     活動量是指孩子一整天身體活動的程度。活動量大的孩子較活潑好動,清醒時間較長,相對地,活動量小的孩子會較安靜,比較喜歡靜態的活動 規律性:     規律性意指孩子的基本生理機能,如睡眠、飲食、如廁是否有規則、具固定時間。規律性   高的孩子吃、喝、拉、撒、睡如鬧鐘一樣準時,反之規律性低的孩子,作息時間則讓父母摸不著頭緒,無法輕易預測 趨避性:     避性指當孩子接觸新的事物,會較好奇想要嘗試、探索、或是較退縮。例如,趨性較高的孩子可能會較想試試看新的食物,而避性高的孩子可能一聞到不熟悉的食物味道,就會先排斥 適應性:     適應性為孩子面對新的人事物,能快速調適,還是需要較多時間適應。適應性和趨避性有些相似,但不全然相同。例如:避性較高的孩子,剛到陌生的地方產生抗拒的心態,躲在父母背後、拒絕和小朋友互動,但若孩子適應性高,短時間就能適應新的情境,開心和小朋友玩耍 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為孩子接受外在刺激時,反應是否激烈。例如有些孩子一旦餓了會大哭,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有些則是沒有特別的反應,需求不容易被父母察覺 反應閾:      反應閾是引起孩子反應的刺激量大小。例如,反應閾低的孩子,只要尿布濕了一點,就開始哇哇大哭,反之,反應閾高的孩子,可能到大便才會有反應 情緒本質:     情緒本質為孩子一般會表現出偏正向、或是負向的情緒。正面情緒較高的孩子常常笑口常開,表現出高興的模樣,負面情緒較高的孩子則看起來悶悶不

老大爭寵怎麼辦? 父母引導五心法

圖片
  我們都能了解現代的父母壓力山大,育兒的辛苦加上工作的勞累,每天都要戰戰兢兢的生活著。 若碰上大寶2~3歲而小寶又剛出生沒多久的育兒時期,孩子的爭寵戲碼必定是每天定時上演。 如果有一套教養守則可以運用的話,是不是生活就能減少一些摩擦,也能讓雙寶在爸媽的關愛下好好度過這時期。 此階段的情緒教養重點會著重在大寶身心上,而1歲前的小寶給予生理上的滿足及陪玩即可。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 2~3歲的孩子仍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時候的口語雖然已發展的不錯,可以用句子來表達需求,如:「媽媽,我要玩球球。」但情緒的調適仍處於萌發的時期,只要不順他的意,就容易哭或生氣;孩子也喜歡爸媽關注著他的表現,喜歡被稱讚,討厭被限制。 在這發展階段的他們,區分外界事物仍是二分法的,所以看到爸媽照顧弟弟、妹妹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不被關愛了,為了再次得到爸媽的注意,他就會用調皮、情緒化或占有的方式來展現,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退化行為"。 以上都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特質,為了讓大寶能適應的更好,爸媽在育兒的過渡階段更為輕鬆,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穩定彼此。 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提出以下因應的策略: 1.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如果孩子出現了不適切的行為,像是故意丟東西或大叫,這時候就要觀察孩子的行為導因為何? 有可能是在尋求關注,也可能單純想要發洩體力。 2. 引導說出需求 這個時候可以詢問他,我看到你丟東西了,你是想要叫媽媽看你嗎? 你可以說: 「媽媽,你看! 我蓋的房子」媽媽就會知道。 如果不想蓋積木了,想要出去玩,你可以說:「媽媽,我想要出去玩。」媽媽就會知道。 3. 建立第二順位 我知道你想要出去玩,但妹妹餓了想要喝奶,請爸爸帶你到公園溜滑梯好嗎? 你回來後,我也可以陪你玩一下積木。 4. 允許一段親密的時光 2~3歲的孩子對主要照顧者仍會持續依附,而依附感和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相關的,這時候很適合幫孩子建立安全感以慢慢減少依附行為。 在時間允許下,非常建議每天擁有一段與媽媽親密的小時光 ,像是睡前的親子共讀、按摩、一起畫畫、貼紙遊戲….等。這個時候可以請另一半在旁跟小寶玩,等到大寶允許小寶可以一起加入時,大家再一起玩。 5. 具體稱讚正向行為 除了照顧、陪伴、共玩之外,大寶也會在意父母的話,這個時候可以針對孩子的正向行為給予稱讚,如:「媽媽看到你把玩具收好,你做得

在親子教養中,爸爸其實很重要!!

圖片
在父親節的前夕,寫一篇親子教養的分享來鼓勵辛苦的爸爸們~~ 在醫院的復健課堂中,時常可以看到孩子媽媽的身影,總是忙碌地穿梭在診間、櫃台及治療室中。 有時候孩子上完了治療課,治療師想要跟媽媽聊一下時,此時媽媽終於可以好好地跟治療師說話,談談孩子在家及學校的狀況,但說著說著的同時,也常抱怨起孩子的爸爸.... 「老師,他爸爸下班後就一直在滑手機,沒有陪他玩啦」 「我在煮飯時,叫他顧一下小孩,他居然就直接開電視一起看!」 「他下班回來就說很累,只想要休息,但我也想休息阿」 「有時候我在想,當爸爸真好,只要賺錢就好.....」 身為爸爸的你,被說中幾個呀?    還是有滿腹的委屈呢? (拍拍) 我們都能明白,在現代的生活壓力下,養家真的很不容易,雙薪家庭有照護幼兒、爸媽角色分配上的困擾;單薪家庭有經濟壓力、媽媽單一教養角色過重的辛苦。 若孩子是發展遲緩的兒童,在學校、治療課、居家等不同情境的轉換下,爸媽的親職壓力肯定是常大的。 在長期的育兒角色裡, 爸爸與媽媽其實是一樣重要 根據眾多的研究指出,爸爸是引領的角色 在0~5歲的幼年期時 ,孩子逐漸需要離開媽媽的身旁,努力去探索世界,這時候爸爸就扮演了一個賦予安全感的角色,如果可以引導著孩子去探索,不怕犯錯,孩子將更有安全感及自信。 在6~12歲的學齡期 ,孩子在探索外在的同時,會逐漸從經驗的累積中去形成內在的自己,此時爸爸就扮演著教練的角色,協助孩子去判斷是非對錯,了解不同的規範,慢慢的孩子將塑造出獨有的個性來。 如果能讓爸爸意識到他對孩子發展上的重要,而不只是養家的支柱外,多一點教養角色的分擔,多一些對媽媽的感同身受,也許就能讓家庭關係變成互補的模式,成為彼此的神隊友呢! 在親子教養中   " 爸媽好,孩子才能更好" 當然,不論家長的性別,若孩子能在健康關愛的環境中成長,有著滿滿的安全感和創造力,相信未來一定能穩當的走出自己的路。我們一起用愛陪伴著孩子成長。 撰文:郭虹吟職能治療師

孩漾諮詢信箱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