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張寶寶該怎麼辦? 職能治療師教你早期促進方法
在臨床實務中,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評估幼兒的動作發展里程碑,在眾多的動作項目測驗裡,其中必定會評測幼兒的肌肉張力狀態。
什麼是肌肉張力呢?
肌肉張力是指肌肉在一般放鬆的狀態下呈現的樣子,正常的肌肉張力會讓肌肉在一個適當的狀態,具有一定的彈性,不會太緊或太鬆,若需要出力時,肌肉可立即穩定收縮,做出最好控制。
骨骼需要肌肉韌帶的支撐才能固定位置,肌肉張力正常,才能讓骨骼及肌肉保持在正常姿勢範圍
肌肉張力低又可區分為先天性低張和後天性低張, 先天性低張大部份為中樞神經受損,而後天性低張則跟環境刺激較有關。
這些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伴有低足弓、駝背、脊椎側彎、易扭傷....等狀況。有時候不小心跟同學碰撞了,相較下也容易有關節脫位或骨折的風險。
另外,低張幼兒也較易有本體覺鈍感的狀況,像是與人傳接球時,力道不會控制,該出力氣的地方不會出,該穩定的肌群,反而不穩定,所以動作呈現出來像是協調不良的樣子。
跑步時像是身體和腿是分開來運作似的,努力地跑著,身體卻是越來越駝背,或是身體擺動的幅度偏大、用軀幹扭轉的方式來維持動力向前,最後跑沒多久就氣喘吁吁了。
在寶寶出生四個月後,就可以從生活中逐步觀察孩子是否有低張表現
👇低張寶寶的7個行為特徵:
- 在練習趴著抬頭的活動中,觀察寶寶的頭是不是很難維持在中線,上抬沒幾次,頭太重便向下掉,晃動的程度也變大,5分鐘的抬頭遊戲時常需要休息好多次
- 寶寶不太愛動,特別是抗重力的姿勢,像是趴著或坐著或從躺到趴等姿勢的轉換,扶著站時也比較喜歡胸部靠在桌前
- 寶寶比較喜歡讓人抱著勝於自己爬或站
- 寶寶嘴巴時常打開或流口水不自知
- 寶寶在吃東西時較為挑食,需要咀嚼較久的肉或菜不願意吃
- 寶寶容易有W坐姿,或將一隻腳往外翻的坐姿
- 寶寶站著時膝蓋容易過直卡住;手撐地時手肘角度容易過大
👪從遊戲中去促進及訓練低張幼兒的動作穩定
肌肉張力雖無法從後天的介入直接改善,但仍可以從遊戲中去調節肌肉張力和訓練肌耐力
1. 6個月前:
強調tummy time的刺激,出生後1個月就讓寶寶開始練習趴著,可促進抗重力肌群的早期發展
2. 6個月大:
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左右搖擺、媽媽躺著時將寶寶的肚子放在膝蓋上,輕輕地扶著他的肩膀,慢慢地將膝蓋往上抬再放下來
3. 7個月大:
4. 8個月大:
家長和寶寶一起練習小狗趴趴,肚子離地,跟著音樂前後搖擺,左右晃動
5. 8個月後:
家長可以帶寶寶去公園的網狀盪鞦韆玩,一開始家長可以抱著他坐著,輕輕地搖晃,讓他感受前庭的刺激;試了幾次後如果寶寶不排斥,可以讓他練習躺著搖晃,9個月大可以嘗試包覆坐式的盪鞦韆
6. 9個月大:
家長可以開始設立一些關卡,像是把小枕頭放在地上,寶寶需要爬過去不被絆倒;寶寶練習手扶著椅子,用身體及腳的力量站起來
7. 9個月後:
當寶寶已長出幾顆牙時,家長可以選擇適合的食物,並將它切成小塊,讓寶寶開始嘗試多咀嚼
8. 10個月大:
家長可以扶著寶寶的肩膀,嘗試慢速的從溜滑梯中段溜下來,記得速度要放慢,讓他覺得好玩而不受到驚嚇
9. 11個月大:
在地上放一些積木,讓他練習撿起來並放在桌上的容器裡,這樣寶寶就必須雙腳踩穩,彎腰去撿拾積木,此動作可以強化抗重力的肌群
10. 12個月大:
鼓勵他爬上爬下,若還不會走,可以扶著桌子或牆壁側移,家長也可以牽著他的雙手到不同角落去找尋東西
11. 1~2歲:
家長可多帶幼兒到戶外玩耍,走不同坡度的路、爬樓梯、爬梯架、爬欄杆、蹲著玩遊戲、模仿小熊爬、小鴨蹲走,保持著活動量,並持續給適當的前庭刺激,像是溜滑梯、盪鞦韆、搖搖馬、旋轉車、蹺蹺板,如此一來,肌耐力就能穩定的成長
參考文章2~6歲低張兒童的運動建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