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2歲幼兒講不聽,情緒失控時該怎麼辦?

圖片
「不要」 「不要 」 「越講越故意」 「不順意就崩潰大哭」 2歲的孩子時常有著上述的情緒行為.... 順著他可以解決哭鬧,但這樣情況會反覆發生。 處罰他可能當下有效,但他真的學會控制情緒了嗎? 現代父母推崇愛的教育,但愛的教育並非是字義上"不打不罵"的教養孩子。 愛的教育和溺愛的教育僅相差一個字而已,如何適齡教養孩子是現代父母的課題之一。   2 歲的 孩子已脫離學步寶寶的階段, 孩子可聽指令,也能簡單表達了,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只是個服從的寶寶,此時便 邁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為什麼說是第一個叛逆期呢 ? 此時孩子的認知能力大躍進,語言的理解和表達開始越來越多,動作技能和體力上也越來越穩定。這個階段也正是展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願意離開爸媽,開始到處去探索的年紀。 因為大腦才正在急速成長, 很多時候孩子以為自己做得到,但其實能力還未達到穩定,如果遇到挫折或是限制了他,便容易展現原始情緒出來。 情緒來的時候又急又猛烈,放聲大哭、丟東西、甚至躺地、跺腳....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難搞的2歲,terrible two】這個階段的爸媽,確實是比較辛苦一些。   郭郭老師提醒家 有 3 歲前幼兒的 家長們 ,請特別重視 4 個關鍵的大腦成長要素,那便是 日常生活作息、營養、刺激及正向陪伴 。只要我們確實掌握住關鍵成長要素,便能幫助孩子的大腦學習以及情緒調節更加穩定。 延伸閱讀 0~6歲幼兒4大關鍵成長要素   ☝2~3歲幼兒正處於情緒萌發的階段,平時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 孩漾郭郭老師提供 7 要 3 不要 的一般性教養原則 : 7要 1. 當孩子 不順意時,請引導他說出來 此刻在旁協助描述孩子的情緒及需求 。 例如: 玩積木時,積木塔倒了,孩子正生氣踢著積木。 此時,爸爸過去坐在孩子旁邊,描述孩子的心情 : 「 積木倒了,你很生氣 。 」 「 要爸爸幫忙,再做一個嗎 ? 」 2. 適時 給予有限的選擇 在需要孩子合作時,給他可以選的方案 (2~3 歲, 2 選 1 即可 )。 例如:要睡覺了,孩子不想收玩具。 告訴孩子 : 「 小汽車和積木也要睡覺囉 。 」 「 你想要先收小汽車還是先收積木呢? 」 3.  情緒崩潰時,允許孩子哭泣,但不能丟東西或打人 在旁陪伴孩子,等待情緒降溫 。 例如 :告訴孩子

寶寶發展到府指導

圖片
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已成立1週年~ 這一年裡,郭郭老師在社區裡服務了許多疑似發展遲緩的大小寶貝們,有些卻是不足1歲的寶寶。 也許你會有疑問,為什麼不足1歲的寶寶需要治療師的協助呢? 其實呀,來找郭郭老師的小寶寶們,有的來自親子館發展諮詢的姿勢型斜頸寶寶、有的是透過保姆或托育老師轉介的低張力寶寶,也有藉由孩漾衛教文章,進一步到粉絲團預約指導的高張力寶寶(疑似腦性麻痺)...等。 想了解 腦麻寶寶的早期促進 想了解 低張寶寶早期特徵 所幸,大部分的寶寶只是發展性的姿勢不良或是稍微無力而落後該年齡2~3個月左右的發展範圍。 治療師及時協助確認寶寶的弱勢能力在哪裡,教導家長促進技巧及方法,便能在日常生活中追趕上同儕寶寶的發展。 發展遲緩的早期特徵,也需要家長多多留意, 譬如 : 寶寶有頭部抬起延遲(head lag)、追視物品能力弱、不太會抓握、下肢不願意承重、對喚名沒有太大反應、對玩玩具意願低...等。這些特徵都是發展遲緩風險的指標。 郭郭老師也和托嬰中心及發展基金會合作,直接入園指導 如何在社區裡進一步發現有發展風險的寶寶,一直是孩漾郭郭老師離開醫院後最想要做的事。相信早期發現早期指導的效果更明顯,儘早讓寶寶追趕上同儕發展,將來寶貝才不會追的那麼辛苦。 把握住3歲前   大腦黃金期 只要我們一起適時促進,便能啟動寶寶最好的學習潛能。   ------------------------------------------------ 點擊連結: 👉想了解孩漾 治療師專業背景 👉 想了解 孩漾諮詢及居家指導服務 👉 想進一步洽談,請至 FB 粉絲團 或 電子信箱 留下訊息

2~6歲低張兒童的運動建議

圖片
孩子在2歲後便開始持續累積動作的技巧,像是學習快跑和跳躍,練習單腳平衡及攀爬網架,在挑戰越來越高難度的體能活動時,需要具備基礎的穩定性動作能力和一定的肌耐力才能勝任。 我們發現在臨床實務中有一群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便 不太喜歡爬行、站的時候喜歡靠著、走路容易累、喜歡被抱著勝於坐著和爬,有些甚至有口水流不停,偏好軟質地的特定食物等情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從 兒童發展里程碑來看, 這群孩子不一定會有動作發展落後的情況,但動作品質總是差強人意,重複性的運動很容易就累,學一個技巧性的動作則需要花較多的時間才能學會。 當治療師評估幼兒的肌肉張力狀態時,則發現孩子的關節角度容易過大,肌肉也呈現鬆軟,較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總結來說,這便是肌肉張力低的表現。 什麼是肌肉張力呢?   肌肉張力是指肌肉在一般放鬆的狀態下呈現的樣子,正常的肌肉張力會讓肌肉在一個適當的狀態,具有一定的彈性,不會太緊或太鬆,若需要出力時,肌肉可立即穩定收縮,做出最好控制。 肌肉張力偏低的孩子,我們簡稱為低張兒童,除了在嬰幼兒時期的行為表現就有跡可循外,這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易伴隨 大腦感覺統合功能中前庭覺及本體覺調節不 良 的情況發生。 孩子在行為上,則表現出 腳踝容易扭到、容易被撞倒、時常駝背、無法好好維持穩定坐姿玩遊戲和學習的情況,學齡後也容易有書寫的困擾 。 若家中孩子為2歲前的寶寶 建議閱讀 低張寶寶該怎麼辦? 職能治療師教你早期促進方法 簡單來說,一個跳的動作,本體覺回饋不佳(需要用力的狀況時,不知道哪邊要出力)的低張兒童較不知道要如何運用雙足前掌踮起的力量瞬間將自己往上帶,他們的動作運用則偏向將大肌肉群一起用力,所以時常會發現他們的動作表現是用力蹲或用力伸直,但卻不知道如何交替順暢的作出蹲跳的動作。 不只在粗大動作上品質不佳,在精細動作上也能觀察到協調不佳、虎口穩定度弱的情況,孩子在使用工具時會有用力不當或是使不上力的情形。 若您的孩子在生活上遭遇這樣的困難,治療師建議在循序漸進下,從生活遊戲中一步步提升孩子的基礎能力。 協助2~6歲的低張兒童 學習動作技巧   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郭虹吟職能治療師依據兒童發展年齡給予以下運動建議 1.  2歲~2歲半 :          提供多樣化活動,提高動機讓他喜歡動 粗大動作 練習走斜坡、樓梯、高低不一的台階 練習划步車、原地跳躍、小鴨蹲走、

孩子有過動傾向嗎? 如何幫助他更穩定

圖片
  2歲多的小愷是家中獨子,個性活潑好動,平時喜歡東奔西跑,找大人一起玩遊戲,托嬰中心老師發現他玩玩具時很容易轉換,每個玩具玩1次就不玩了,看到別人手上的玩具便想要去拿,有時候為了搶玩具會把同學推倒,種種的行為讓家長和老師頭疼…. 家長腦中總是想著小愷才2歲多,而且他本來氣質就屬活潑好動,過些日子應該就會好一些,但隨著孩子3歲多了,小愷在環境中卻越來越失控。 家長不禁懷疑孩子有沒有過動的傾向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穩定一些? 」  「此時需要去醫院給醫師評估了嗎?」 透過這篇文章,以職能治療師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如果孩子氣質好動或有過動傾向時,如何進一步幫助他穩定自己。 心理發展學家皮亞傑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幼兒在0-2歲屬於感覺動作期,透過感官訊息及動作探索來發展認知及感覺動作能力。 此時的幼兒喜歡跑跳,喜歡律動,注意力短暫,也因為語言才正在建構發展,往往動作回應較語言表達快,且較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時常讓周遭的大人們懷疑他們是否有過動傾向。 首先,「氣質好動」、「過動傾向」、「過動症」是不一樣的! 根據國外學者A.Thomas和S.Chess提出嬰幼兒天生氣質九大項度,其中「 反應性大 」、「 活動量高 」、「 注意力分散度高 」的氣質屬於好動類型。若孩子屬於這樣的天生氣質,家長可以 優先建立好生活秩序,在適切的親職教養及幼兒園學習過程中,部分幼兒能學會在環境中控制自己的行為。 👉延伸閱讀文章 孩子的天生氣質如何看? 家長可以一直觀察到孩子4歲左右,若孩子依然有活動量偏高、衝動性偏高、難以專心…等現象,便屬於過動傾向,此時就需要提高警覺了。 然而 「過動傾向」並非就是過動症 。 「過動傾向」不是醫學上的診斷名稱,一般通常意旨孩子出現了一些行為表現符合診斷標準裡的 部分項目 ,但還不到確認診斷的程度。 過動症又名「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簡稱ADHD, 主要分為「 注意力不足 」與「 過動/衝動 」的兩大類型。雖然大部分 ADHD 患者同時表現出來不專心及過動 / 衝動二者症狀群(如下列),也有不少患者以其中一種症狀群為主。 在 注意力症狀群 或 過動/衝動症狀群 的項目中大於6項以上,並持續6個月以上 這些症狀必須在12歲前出現,有些在7歲前可觀察到 需橫跨到家庭及學校

職能治療與托嬰中心的跨界合作

圖片
  一般所知的職能治療師大多在醫療院所、基金會或發展中心裡,也有部分治療師 定期進入校園做專團服務,入班諮詢。兒童職能治療師的角色非常多元,且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領域。 當職能治療師進入了托嬰中心,可以帶來什麼協助呢? 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專業範疇 : 透過個別化評估,找出幼兒弱勢能力,以發展理論為基礎設計活動,以遊戲的方式為媒介,讓孩子發展的更好。 孩漾的治療師依據幼兒年齡選用適切的檢核表,並且透過遊戲互動來進一步評測幼兒的多元發展能力,全方面的了解孩子的生活面向,包含:居家生活作息、學校、社區的情境表現。 在確認孩子的發展能力後,治療師提供專業的建議,協助孩子在生活上越來越穩定,跟上同儕的發展,甚至能誘發出更多的學習潛能。 我們相信職能治療師與托嬰中心的合作將成為未來趨勢, 以優先預防,適時促進,減緩發展遲緩發生的可能 作為跨界合作的核心主軸。 👉 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與托嬰中心合作的四大優點 : 孩漾專屬的幼兒發展檢核表,分為5大領域: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粗大動作、精細動作,依據每項發展項目,治療師將一一評測,以維持檢核品質 治療師定期檢核幼兒的發展能力,發現幼兒的優勢及弱勢能力,協助托育人員及家長找出高風險幼兒,一同協助孩子穩定發展 提供托育人員知能研習講座、親職講座、親子遊戲,相關教養技巧的培訓課程 定期追蹤高風險幼兒的發展,及時的引導和促進,讓家長即刻把握住幼兒三歲前的大腦發展黃金期 一旦發現孩子有跟不上發展的狀況時 孩漾為家長提供 諮詢及 居家指導服務   後續專業追蹤不擔心 --------------------------------------- 點擊連結: 👉想了解孩漾 治療師專業背景 👉 想了解 孩漾諮詢及居家指導服務 👉 想了解 寶寶發展指導 👉 想進一步洽談,請至 FB 粉絲團 或 電子信箱 留下訊息

從生活自理開始培養獨立性格

圖片
  孩子已經要進入幼兒園了,生活上還有許多需要幫忙,該如何讓孩子獨立一些呢?    這是家長時常擔憂的問題, 我們將焦點回歸到幼兒的日常作息上,先教導生活自理能力,進而才能培養獨立性格。   幼兒在 1 歲半到 2 歲間,可行走並能理解與表達時,就可以開始教導生活自理能力,這也是職能治療師很重視的一項職能表現。 3 歲前的幼兒憑藉著生活例行事務以及環境中的多元刺激,來認識自己及理解外在的世界。因此從 2 歲開始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是格外重要的,幼兒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是將來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石。   生活自理能力是什麼呢 ?   簡 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自我照顧的能力,也包含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小到盥洗、上廁所、穿衣、吃飯,大到掃地、洗碗、倒垃圾,總結來說,它是一個多元能力的展現,包含認知能力、語言理解與表達、精細動作能力、粗大動作能力、社會互動能力。   以一天的生活作息來說,譬如 : 2 歲的孩子早上醒來,吃早餐時,讓孩子坐在餐椅上使用湯匙進食,離開餐桌時,請他用毛巾擦一下臉。刷牙時,自己先用小牙刷刷牙,家長再幫他刷一次,協助他練習漱口。換衣服時,孩子手舉雙手讓爸媽幫忙脫下,爸媽試著幫他套頭後, 讓他的雙手去找袖口穿起來。穿褲時,爸媽協助穿好尿布及褲子後,請他將尿布丟入垃圾桶。出門時將他的鞋子放好,協助他套入後,讓孩子自己黏上黏扣帶。 在早晨時光裡,孩子其實已經練習了許多生活自理項目,像是進食、盥洗、換衣褲、穿鞋。   又譬如 : 大一點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自己將鞋子脫掉後放入鞋櫃,襪子脫去,背包放好,洗手並擦乾,自己倒水來喝;若不小心翻倒時,主動去拿抹布來擦;開始玩玩具,玩好玩具後和父母一起收拾 …. 等等。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主動做出一序列的自理活動,了解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事情,這便是獨立性的開始   專家指出,幼兒 2 歲 -5 歲的時期,生活自理能力的建立非常重要,他們從「想要自己做」到「會自己做好」。 孩子隨著精細動作的發展成熟,可以拉上拉鍊、打開及扣上釦子;隨著粗大動作的成熟,可單腳交替套上褲管;隨著心智的成熟,出門時帶上小背包,幫自己準備水壺、帽子、毛巾、餅乾 .. 等,這些例行事務的成就感將讓孩子感到自信,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做些事情的。 大部份的幼兒在入小班時,都已學會吃飯、穿脫衣褲、穿脫鞋子,幼兒3歲的時期,是邁向獨立的關鍵分水嶺。 學齡前兒童的生活自

發現孩子有自閉傾向時, 可以怎麼互動?

圖片
  自閉症光譜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ASD),是大腦神經發展異常的一種症候群。在醫學的診斷標準(DSM-5)中,自閉症光譜疾患包含兩大診斷主軸,第一主軸為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上的缺陷,第二主軸為侷限及重複的行為、興趣及活動,且這些困難在童年早期便開始產生,並影響到生活適應。 那麼"光譜疾患"又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自閉症光譜疾患,意旨涵蓋著具這些行為表徵的所有自閉症兒童,但因每個人的症狀充滿著個別的差異,嚴重度也不一。 有些孩子症狀輕微,只有眼神迴避,不善於溝通交際,感覺敏感、討厭生活改變,也有些孩子缺乏口語表達,有許多的固著行為或自我刺激,甚至無法生活自理,在經過專業的醫學診斷後,依程度有輕、中、重度之分,但一併統稱為自閉症光譜疾患,也是普遍社會所稱的”星星的孩子”。 根據近年來臺灣的官方統計,自閉症的盛行率已達1%,大約每100位兒童裡就有1位診斷為自閉症,而在美國更是約68人中就有1位,盛行率逐漸攀升。 大部分的自閉症兒童在3歲後才被診斷出來。目前國際醫療趨勢的目標之一是積極研究早期偵測自閉傾向的方法,以協助更多的自閉症幼兒及家庭,透過早期介入,讓幼兒的發展及適應性能夠更順利。 由於每位自閉兒的症狀不一,且需要端看幼兒的年齡來做客觀的判斷,這也是目前醫學早期診斷上遇到的困難。 一旦家長發現孩子為高風險後,便可以到大醫院的聯合評估中心做全面的評估,以釐清是否還有語言、認知、情緒、動作、感統上的問題。 目前2歲後的幼兒可以透過自閉症幼兒篩檢修訂量表(M-CHAT-R)來檢視社會互動的發展,但2歲前的嬰幼兒,在語言能力尚未完全發展出來前,一般家長要如何從居家中觀察寶寶的溝通意圖及社會互動品質呢?   其實是可以透過早期行為表徵的檢核,像是寶寶的眼神、表情、手勢、肢體回應…等,來進一步找出具自閉傾向的高風險嬰幼兒。 ☝以下參考 美國Baby Navigator檢核表 ,在寶寶9~16個月大時展露的16項檢核項目中,一一檢視社交互動的品質。   適用對象:9~16個月寶寶 總分4分或以上:繼續觀察寶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持續這樣的狀況 總分8分或以上:滿16個月後,建議做進一步的篩檢或到大醫院做聯合評估,以確認診斷及後續治療。 此檢核表僅作為提早發現自閉傾向的嬰幼兒檢核工具 嬰幼兒早期行為特徵有部分偽陽性的可能,請

孩漾諮詢信箱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