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自理開始培養獨立性格

 








孩子已經要進入幼兒園了,生活上還有許多需要幫忙,該如何讓孩子獨立一些呢?  

這是家長時常擔憂的問題,我們將焦點回歸到幼兒的日常作息上,先教導生活自理能力,進而才能培養獨立性格。

 

幼兒在1歲半到2歲間,可行走並能理解與表達時,就可以開始教導生活自理能力,這也是職能治療師很重視的一項職能表現。

3歲前的幼兒憑藉著生活例行事務以及環境中的多元刺激,來認識自己及理解外在的世界。因此從2歲開始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是格外重要的,幼兒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是將來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石。
 
生活自理能力是什麼呢? 

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自我照顧的能力,也包含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小到盥洗、上廁所、穿衣、吃飯,大到掃地、洗碗、倒垃圾,總結來說,它是一個多元能力的展現,包含認知能力、語言理解與表達、精細動作能力、粗大動作能力、社會互動能力。
 
以一天的生活作息來說,譬如
2歲的孩子早上醒來,吃早餐時,讓孩子坐在餐椅上使用湯匙進食,離開餐桌時,請他用毛巾擦一下臉。刷牙時,自己先用小牙刷刷牙,家長再幫他刷一次,協助他練習漱口。換衣服時,孩子手舉雙手讓爸媽幫忙脫下,爸媽試著幫他套頭後,讓他的雙手去找袖口穿起來。穿褲時,爸媽協助穿好尿布及褲子後,請他將尿布丟入垃圾桶。出門時將他的鞋子放好,協助他套入後,讓孩子自己黏上黏扣帶。

在早晨時光裡,孩子其實已經練習了許多生活自理項目,像是進食、盥洗、換衣褲、穿鞋。
 
又譬如
大一點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自己將鞋子脫掉後放入鞋櫃,襪子脫去,背包放好,洗手並擦乾,自己倒水來喝;若不小心翻倒時,主動去拿抹布來擦;開始玩玩具,玩好玩具後和父母一起收拾….等等。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主動做出一序列的自理活動,了解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事情,這便是獨立性的開始

 
專家指出,幼兒2-5歲的時期,生活自理能力的建立非常重要,他們從「想要自己做」到「會自己做好」。


孩子隨著精細動作的發展成熟,可以拉上拉鍊、打開及扣上釦子;隨著粗大動作的成熟,可單腳交替套上褲管;隨著心智的成熟,出門時帶上小背包,幫自己準備水壺、帽子、毛巾、餅乾..等,這些例行事務的成就感將讓孩子感到自信,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做些事情的。

大部份的幼兒在入小班時,都已學會吃飯、穿脫衣褲、穿脫鞋子,幼兒3歲的時期,是邁向獨立的關鍵分水嶺。



學齡前兒童的生活自理發展里程碑








👉職能治療師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五個小技巧

  • 簡化步驟,讓他完成最後一個步驟即可
適合較為幼齡或較被動的孩子,譬如:2歲的幼兒練習穿鞋,爸媽可先將鞋子擺好,協助他將腳踝套進去後,再讓他黏上黏扣帶;幾次後,鼓勵他用手協助腳踝套入鞋子,黏上黏扣帶;隨著年齡增長,協助他辨認左、右鞋,讓孩子完成所有穿鞋的步驟。
  • 順向練習,先試試看再引
適合喜歡嘗試且有一定能力基礎的孩子,原則上就是讓孩子先試試看,遇到問題了再從中協助,譬如:孩子從鞋櫃拿出鞋子,將腳套入鞋子後,爸媽再幫忙拉好。
  • 若孩子不願意,用一起幫忙的語氣鼓勵
孩子並非每一次都會想要做,但爸媽可溫柔請他幫忙,譬如:帶著他的手黏上黏扣帶,摸摸他的頭並適時的稱讚行為;幾次後可減少肢體的協助,變成在爸媽示範下,自己試試看;最後爸媽只要口頭引導即可。
  • 大孩子帶著做榜樣
將哥哥姊姊培養好習慣,就能帶動弟弟妹妹模仿! 有時候爸媽喊了半天,不如由哥哥示範將鞋穿好,弟弟就會跟著做了,偶爾用競賽的方式也能事半功倍喔!
  • 給予更多的時間練習
不要在有時間壓力下要他馬上執行,最好先在假日時進行練習,再逐漸引導至平日。在時間彈性下,孩子比較能安心的嘗試,爸媽用溫暖且開放的態度,鼓勵他試試看,孩子通常都會願意去做的。


許多的動作技巧,孩子剛開始做來不純熟,這都是很正常的

選擇適齡的活動並利用這些引導技巧來協助他,不論成功與否,都給予微笑及肯定


逐漸的這些基礎能力就能發展出動作技巧來,孩子便會在每天的生活中建立起自信,培養出樂觀又獨立的性格。



圖片來源:freepik
撰文:郭虹吟職能治療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一讀就懂! 嬰幼兒的原始反射

低張寶寶該怎麼辦? 職能治療師教你早期促進方法

八招教孩子學會騎腳踏車

孩漾諮詢信箱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