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孩子不會說話,如何早期誘發口語?

圖片
  在社區進行幼兒發展篩檢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便是:「治療師,我的孩子1歲多了,還不太會說話怎麼辦?」 其實這是個大哉問~簡單來說,孩子不太會說話,僅是一個表現,我們需要了解是什麼原因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職能治療師的專業,便是以全人的觀點去思索孩子本身、從事活動及所處環境中的互動狀態   譬如:一個1歲半的孩子,在托嬰中心與老師互動時可以說出一些疊字詞,但在家裡和爸媽玩時卻時常用比的,其中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表現有落差呢?   👉 全人的觀點須考量以下七項關鍵因素: 孩子語言、社交、認知的發展是否跟上同儕? 孩子習慣用什麼方式來表達需求?  孩子的社交互動是否適切?  孩子玩遊戲的方式如何? 爸媽平時如何跟孩子玩? 孩子的口腔的基礎動作如何?  孩子是否有口腔觸覺敏感的狀況?   以上的訊息加上治療師直接觀察及互動的過程都能進一步的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態 治療師依據孩子個別化的發展,提供最適切的引導建議給家長 語言發展與社交、認知能力密不可分! 💕 該如何偵測呢? 👉 了解孩子在6個月、12個月、18個月的發展概況 : 6 個月 語言發展      對環境中的聲音與熟悉大人的聲音有興趣,當大人改變音調時會有反應 會對著大人微笑或發出聲音,咿咿呀呀的聲音變得更像大人說話的樣子,開始有類似「ㄅㄆㄇ」的音出現 會玩自己的聲音,也會發出聲音吸引他人或跟人互動 社交發 展   回應其他人的表情,往往看起來很高興 認識熟悉的面孔,並開始知道陌生人 認知發展 喜歡鮮豔的顏色,對聲光有興趣 對物品感到有興趣,且試著拿搆不到的東西 12 個月 語言發展 開始聽懂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字詞,如:「抱抱、鞋鞋、嘴嘴、ㄋㄟㄋㄟ」 使用簡單手勢或動作表示想法,如:掰掰(揮手)、謝謝(點頭) 開始牙牙學語,發出的聲音長短不一有變化,如:「八八八八搭搭,咕咕。」的重複音 叫“媽媽"和“爸爸"是有意義的 社交發展 發出重複的聲音或做出重複的動作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明顯對陌生人感到害羞或緊張,有喜歡的東西和人 正確地看向所說的圖片或東西 認知發展 可以輕易地找出藏起來的東西 喜歡因果的遊戲,像是按按鍵會發出音樂、喜歡拍手 開始正確的使用物品,如:用杯子喝水、梳頭髮 18 個月 語言發展 可以辨認自己的身體部位或五官,可以聽懂常見的稱呼,如:「手手、鼻 子、嘴巴、阿公、阿姨」 可以聽懂沒有動作提示

關心早產兒的發展,定時追蹤六大指標

圖片
  台灣平均每年有近20萬個新生兒誕生,早產兒出生比例約佔8%-10%,因此每年有近2萬個早產兒出生。 隨著高齡產婦增加、環境荷爾蒙的影響,早產兒比例將越來越高。 大部分的早產寶寶在爸媽的細心照護下都能好好成長,但由於早產寶寶出生的週數及體重的不同,可能會出現一些併發症,而這些併發症也將會影響著寶寶是否能適切的成長,所以早產寶寶的早期發展非常需要爸媽一起來關注。 寶寶在媽媽孕期 37 週前就出生,即稱「早產」, 37 週後出生,便稱作「足月」。 早產兒的身高、體重、頭圍,以及神經學發展,與出生週數的成熟度有關, 2 歲前必須用矯齡來評估,而矯齡2歲後便以一般的生理年齡看待即可。 👉 矯齡的計算方法: 以預產期(懷孕 40 週)當天為第 0 天大,因此若為孕期34週出生的寶寶,在出生20週後 的矯齡為14週大。 (40-34=6,20-6=14) 👉 併發症: 23 至 28 週出生的極低體重早產兒,易併發「呼吸窘迫症」、「腦部白質軟化症」、「開放性動脈導管」、「壞死性腸炎」、「胃食道逆流」 .. 等病症都需留意,而寶寶 體重低於1,500公克,罹患腦麻的風險更提高20倍。 參考 腦麻兒的職能治療早期介入 早產寶寶出生後體重低,易有併發症,爸媽總是需多一份牽掛,直到孩子跟上同儕的生長曲線及發展里程碑,此時才能鬆一口氣。 👉 根據早產兒追蹤研究指出: 孕期週數、體重及併發症將與寶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郭虹吟職能治療師製表 近十年來早產兒基金會推動「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出院後的追蹤檢查工作」。配合醫師、兒童發展心理師等專業人員,於矯齡 6 、 12 、 24 個月時返診進行評估,及早發現問題。 兒科醫師認為早產兒 在 2 至 5 歲學齡前,在神經學和認知發展都要加以注意,觀察是否有學習上的障礙,尤其是 1500 克以下的早產兒,在 5 歲前都不能掉以輕心。 🙋 該如何提高警覺呢? 請善用手邊的兒童健康手冊及 台北市學前發展檢核表 ,治療師將協助爸媽早期偵測寶寶的發展狀況。 👉 早期偵測發展: 早產兒的動作發展若有以下狀況需提高警覺,以下舉例皆為 矯齡後計算,譬如 :  5 個月時,趴著時頭還無法直挺 90 度 6 個月時,還不會翻身從趴到躺 8 個月時,還不能獨立坐穩 10 個月時,還不會離地爬 11 個月時,還不會扶站 1 歲3 個月時,還不會放手走幾步

孩漾專業到府指導

圖片
孩漾是由資深職能治療師所創立的全人發展服務模式,我們以行動職能治療的概念進行到府教學、親子指導,服務場域可以在社區親子館、社區據點、共融團體、托嬰中心、幼兒園,當然還有你的家😀 💖 孩漾的專業到府指導服務: 我們提供醫療層級的專業協助,也能幫忙連結及整合教育端、醫療端以及社區端的訊息,到府兒童職能治療師讓家長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孩子目前的狀態。 協助您 釐清孩子不適切行為中的 主要核心問題 為何,以兒童發展理論為基礎進行臨床評估,與家長討論、 凝聚共識及一同設定目標,在 居家自然的環境 中促進孩子的各方面發展 💡 五大特色: 在最自然的居家情境,直接觀察孩子與家長的互動方式 與家長一同討論孩子的學習狀態,制定個化的目標 根據孩子的優勢及弱勢能力提供適合的居家促進方法 治療師豐富的區域教學醫院臨床經驗,協助家長解決困擾 在等待醫療院所排評估、課程之虞,便能加以促進,奠定學習基礎 服務對象:0-12歲有以下發展領域困擾的兒童,有無醫學診斷皆 可 服務地區:雙北市市中心地 區 (以大眾交通易到達為主,偏遠地區交通費另計) 服務時間/費用 :60~90分鐘,請洽詢方案 💖 孩漾的專業 到府 親子諮詢服務 : 我們了解每位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學業及成長總是有所期待,希望他們表現越來越沉穩。但不知為何,孩子總有一些搗蛋或故意唱反調的行為出現,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拔河,想放手又怕鬆手太多,怕自己沒有好好管教孩子,想抓緊又怕力道太強傷了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我們相信每位孩子本質都是正向且良善的,當孩子想要的跟爸媽的想法不一致時,也許礙於爸媽的威嚴和期待,他們可能會畏懼表達,或乾脆用搗蛋及不配合的行為來做無聲抗議。 而我們是否曾站在孩子的觀點看待事情呢? 如何在尊重孩子下,取得彼此平衡 讓孩漾協助你親子溝通吧! ⭐️ 親子諮詢服務特色 在親子諮詢中,我們將會個別傾聽爸媽及孩子對彼此的感受,並從中協調,一起找出可接受並互相尊重的方式來建立目標,讓親子間的正向行為更穩定,如此一來,親子教養就會容易許多~ 賦能於父母,親子一起共學成長, 是孩漾走進居家最重要的價值 -------------------------------------------------- 點擊連結: 👉想了解孩漾 治療師專業背景 👉想了解 寶寶發展指導 👉 想進一步洽談,請至 FB 粉絲團 或 電子

老大爭寵怎麼辦? 父母引導五心法

圖片
  我們都能了解現代的父母壓力山大,育兒的辛苦加上工作的勞累,每天都要戰戰兢兢的生活著。 若碰上大寶2~3歲而小寶又剛出生沒多久的育兒時期,孩子的爭寵戲碼必定是每天定時上演。 如果有一套教養守則可以運用的話,是不是生活就能減少一些摩擦,也能讓雙寶在爸媽的關愛下好好度過這時期。 此階段的情緒教養重點會著重在大寶身心上,而1歲前的小寶給予生理上的滿足及陪玩即可。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 2~3歲的孩子仍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時候的口語雖然已發展的不錯,可以用句子來表達需求,如:「媽媽,我要玩球球。」但情緒的調適仍處於萌發的時期,只要不順他的意,就容易哭或生氣;孩子也喜歡爸媽關注著他的表現,喜歡被稱讚,討厭被限制。 在這發展階段的他們,區分外界事物仍是二分法的,所以看到爸媽照顧弟弟、妹妹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不被關愛了,為了再次得到爸媽的注意,他就會用調皮、情緒化或占有的方式來展現,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退化行為"。 以上都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特質,為了讓大寶能適應的更好,爸媽在育兒的過渡階段更為輕鬆,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穩定彼此。 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提出以下因應的策略: 1.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如果孩子出現了不適切的行為,像是故意丟東西或大叫,這時候就要觀察孩子的行為導因為何? 有可能是在尋求關注,也可能單純想要發洩體力。 2. 引導說出需求 這個時候可以詢問他,我看到你丟東西了,你是想要叫媽媽看你嗎? 你可以說: 「媽媽,你看! 我蓋的房子」媽媽就會知道。 如果不想蓋積木了,想要出去玩,你可以說:「媽媽,我想要出去玩。」媽媽就會知道。 3. 建立第二順位 我知道你想要出去玩,但妹妹餓了想要喝奶,請爸爸帶你到公園溜滑梯好嗎? 你回來後,我也可以陪你玩一下積木。 4. 允許一段親密的時光 2~3歲的孩子對主要照顧者仍會持續依附,而依附感和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相關的,這時候很適合幫孩子建立安全感以慢慢減少依附行為。 在時間允許下,非常建議每天擁有一段與媽媽親密的小時光 ,像是睡前的親子共讀、按摩、一起畫畫、貼紙遊戲….等。這個時候可以請另一半在旁跟小寶玩,等到大寶允許小寶可以一起加入時,大家再一起玩。 5. 具體稱讚正向行為 除了照顧、陪伴、共玩之外,大寶也會在意父母的話,這個時候可以針對孩子的正向行為給予稱讚,如:「媽媽看到你把玩具收好,你做得

腦麻兒的職能治療早期介入

圖片
  根據兒科醫學研究指出,新生兒體重低於1,500公克,罹患腦麻的風險提高20倍,出生缺氧者更提高為250倍。 腦性麻痺的診斷為2歲前嬰兒的大腦有明顯的損傷,造成不可逆的動作障礙,其原因可能來自於產前、生產過程或是產後的缺氧、病菌感染、腦部創傷所致,目前發生機率約千分之2左右。簡單來說,腦麻的類型分為主要四種:高張型、徐動型、共顫型以及低張型,而程度也有輕、中、重之分。 👉 如何在家提早發現呢? 一般而言,若是在寶寶出生6個月後發現寶寶無力、軟癱以及動作偏少或是持續出現非典型的動作模式 如下: 頭向後仰時全身伸直 不對稱張力頸部反射( ATNR )持續存在 手部緊握少自主打開 肩頸僵硬呈現單一模式的動作,無法順暢的彎曲手肘或手腕 兩側的動作表現出不協調的樣子 幫寶寶換尿布時,容易出現雙腳夾緊,不易打開 若有以上現象,請立即到大型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 延伸看 了解原始反射 腦麻兒除了動作障礙外,也易合併有吞嚥、口語、聽覺、視覺、癲癇 … 等問題, 早期完整的復健團隊照護應包含醫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專業 👉 職能治療早期介入著重以下四點 : 1.   促進身體中線概念及主動抓取 : 職能治療師使用神經發展手法 (NDT) 來促進動作發展,包含頭頸、軀幹、骨盆及上肢和下肢的控制,除了重視原始動作的整合及正常動作的誘發外,我們也關心孩子的 主動性 ,像是如何在適當的擺位下誘發出伸手前取的動作,如何藉由玩具誘發眼球追視及雙手跨中線抓取能力。 2.   促進對情境的覺察以及玩性 : 寶寶在 4 個月大後就應該出現探索及主動抓取的本能,但腦麻兒因為肢體控制的受限及張力的影響而無法順暢的做出一些動作,久而久之在這樣的動作模式發展下, 寶寶探索的慾望就會降低,最後變成只喜歡被逗弄,被動地獲得快樂而已,所以職能治療的早期介入是需要的,在適當的時機去 促進主動操弄、玩的興趣 ,這一點對於腦麻兒未來的學習及遊戲發展非常重要喔 ! 3.   給予多元感覺輸入 : 腦麻兒因為無法順暢的使用肢體在周遭獲得充足的感覺,這時候容易伴有 觸覺敏感、重力不安全感 等現象,所以在早期介入時,我們可以用一些 感覺輸入的手法,適時的讓寶寶放鬆,進而讓肢體的控制更為順暢。 4.   根據動作發展階段給予適當的副木及擺位: 副木類譬如 :AFO 、 cock-up. …

八招教孩子學會騎腳踏車

圖片
在疫情微解封下的假日,河濱公園裡時常可以看到駕馭著各樣輪車的小車手努力衝刺的身影,不禁讓路人都讚嘆 : 「哇,好會騎車喔 ! 」 但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如此技能,熟練的騎車技巧都來自於早期感覺動作經驗的不斷累積。 幼兒第一次接觸輪車的經驗是由父母推著三輪車開始,此時只需要雙手握住手把,雙腳跟著上下踩踏,寶寶只要坐好穩住軀幹即可。 2 歲起,許多孩子開始投入滑步車的世界,一開始慢步往前滑,累積著空間知覺的經驗,後來則像是個小車手一樣,可征服不同的彎度和斜度。 到了 3 歲左右,開始練習輔助腳踏車(後輪外加輔助 2 輪),這時候龍頭能控制的不錯,雙腳也能加速踩踏,正因為有輔助輪,所以也不怕跌倒。 持續練習直到 5 歲左右,孩子大多都能騎的不錯,有些甚至到大班之後,就已經不需要輔助輪的協助了。   但有一群孩子,騎腳踏車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首先,他們可能怕高、怕摔、怕速度感,再來可能是四肢協調能力偏弱及缺乏安全感,不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個有速度感的物體。 在踩踏的過程中,除了雙手握住手把,龍頭穩定,雙腳交替踩踏外,還要持續讓重心成一直線,才能穩穩地向前,這些要件的共同協調控制也需要一定的動作計畫能力! 如果孩子本身就害怕速度感的刺激 ( 前庭刺激 ) ,建議家長可以先增加適當的前庭覺輸入,鼓勵他去嘗試盪鞦韆、溜不同斜度的滑梯、坐式滑桿,等到不再那麼害怕了,再來挑戰騎腳踏車。   如果孩子試了幾次還是學不會騎腳踏車,這邊有幾個妙招可以幫助你循序漸進的掌控它。   1.   穿戴好護具 :     戴著安全帽、護肘及護膝,在安全的防護下可以避免受傷。 2.   對於未曾嘗試過划步車的幼兒,建議先讓他練習有輔助輪的腳踏車。 3.   調整適當的座墊高度 :     當孩子坐在座墊上時,請確保他的雙腳放下來時剛好可以踩到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孩子本身會預期這是個不安全的物體,所以教導覺察快要跌倒時,可以用雙手剎車,雙腳踩地,這樣車子就一定能停下來。 4.   教往前騎,先教龍頭歪了怎麼辦 :     先學會要跌倒了怎麼辦,讓孩子有安全概念,這樣龍頭歪斜時就能立即用方法矯正回來,也能避免進一步的危險。首先,如果在踩踏的過程中,龍頭往右邊歪,這時候不穩了,右腳便可馬上踩地,隨後雙手再將龍頭往中線靠近,反之亦然。 5.  將龍頭稍微固

穩定孩子的感覺狀態

圖片
  炎炎的夏季已到尾聲,在不知不覺中,氣溫已降低到 20 多度。平時中午依然熱,但早晚的溫差開始變大,孩子們的情緒是否仍穩定如常,還是在季節更替之際,較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呢 ?   許多高敏感的孩子,甚至成人,在外在環境的溫差擴大之際,大腦裡原本平順的感覺調節機制容易出現失衡,而感覺調節失衡時,容易出現情緒的波動。 我們察覺孩子的情緒變大了,容易不耐煩,甚至出現一些故意的行為,這些都是外在的行為顯現,但在仔細探究下,很有可能根本原因是感覺調節不良所致。 此時多運用觸覺、本體覺及聽覺的感覺處理策略,進一步的穩定身心平衡 👉 建議家長們可以透過以下按摩方法,穩定孩子的情緒: 1.在活動開始前選擇一個輕柔的音樂,調整適當的音量,或是家長能放低音量,在按摩的過程中跟孩子開啟一段甜心聊天時光。 2.最好的時間點是在孩子洗完澡後擦乾,上半身裸著趴在毯子或舒服的床上, 大人手抹著嬰兒油或乳液,在手心搓揉至微熱,用手掌輕壓在孩子的肩頸上,停留 10 秒後,用溫柔及穩定的力道由肩頸往下推至腰間,同一個方向重複 10 次,速度緩慢不宜快。 3.用一樣的力道, 由肩頸往手掌及手指的方向推,同一個方向重複 10 次,速度緩慢不宜快。 4.在過程中可以適時詢問孩子,哪個部位想要多按摩 ? 力道需要加大嗎 ? 5.最後用毯子或是浴巾將孩子從肩頸往下包裹住, 家長用稍微用力的力道 ( 比按摩的力道在大一些 ) 抱住他在懷裡 ,輕輕地搖晃著。 整個按摩過程約 15~20 分鐘結束,若孩子有觸覺敏感的現象,建議先鼓勵他試試看,但不強迫,目標可以自 5 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 有明顯情緒波動的孩子,建議按摩活動每天進行,持續兩個禮拜為佳 小一以上的孩童也許對被爸媽抱著搖晃會感到害羞,這時候只要穩定的抱住他數20秒或聊聊天就可結束囉! 此按摩方法適用於寶寶3個月後至小學三年級,在1歲前力道要輕柔些,1歲後可慢慢加上力道,小學三年級後若還有感覺調節不良的現象,建議使用其他促進調節的方法! 撰文:郭虹吟職能治療師 --------------------------------------- 點擊連結: 👉想了解孩漾 治療師專業背景 👉 想了解 孩漾諮詢及居家指導服務 👉 想進一步洽談,請至 FB 粉絲團 或 電子信箱 留下訊息

孩漾諮詢信箱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